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25年国际周课程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 2025-07-30 16:41:56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2025年7月,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国际周课程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顺利结束。两门课程分别由怀卡托大学教育学院学术副院长 Wendy Fox-Turnbull,赫尔辛基大学副教授Shuanghong Jenny Niu(牛双红)教授领衔授课。

Wendy Fox-Turnbull教授的沉浸技术教育课程以“设计未来:新西兰技术教育实践”为核心主题,通过跨文化、跨学科的沉浸式学习,助力学生构建技术素养,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课程开篇从 “技术的本质” 切入,引导学生探讨 “什么是技术” 这一核心命题。结合新西兰课程标准中 “技术是通过产品、系统或环境开发满足需求的创造性活动” 的理念,帮助学生建立对技术的基础认知。课程突出 “真实情境中的技术实践”,设计了一系列跨文化、多形式的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深化理解。

Wendy Fox-Turnbull教授的课程融合新西兰技术教育的 “真实性”“情境性” 特色与中国本土文化元素,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技术既是解决问题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牛双红副教授的芬兰现象教学法以“现象为基:芬兰教育创新实践”为核心主题,通过深度解析芬兰教育体系与现象教学法,助力学生掌握21世纪核心素养培养方法,赋能未来教育创新实践。

课程聚焦“教育本质”,首先介绍芬兰教育体系,再引导学生探讨“学校为何而存在”。课程深度剖析芬兰教育体系的包容性与灵活性,强调教育终极目标是 “为孩子的未来生活和工作做准备”。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四大学习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与芬兰国家课程 “七大横贯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核心直击“现象教学法(PhBL)实践”,通过理论解析与协作共创,让学生亲历芬兰课堂精髓。

牛双红老师在课程中强调:“现象教学法不仅是跨学科的知识整合,更是培养‘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完整人的过程。它始于真实世界的现象,成于尊重、协作、勇于尝试的课堂文化,最终指向学生应对未来复杂挑战的核心素养与终身学习力。”本次课程巧妙融合芬兰教育理念与中国教育情境,参与学生纷纷表示,课程不仅刷新了对教育的认知,更掌握了可落地的工具与方法,是一次很有意义的经历。

暑期国际课程周是学院人才培养国际化的重要举措,参与的中外方教师充分肯定了本次国际课程周的学术价值和育人价值,同时对未来持续举办学术周活动,与更多的国外一流院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进行了展望。至此,2025年度教师教育学院国际课程周圆满结束。

 

 

稿件:张佳琪 罗子煊

初审:黄菊

复审:顾静

终审:陈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