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会议(ICET 2025)暨文明互鉴智能计算与数字人文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25-09-29 10:16:42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深入探讨新兴教育技术的前沿发展,推动智能计算与数字人文在文明互鉴中的融合创新,2025年9月26日,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会议(ICET 2025)暨文明互鉴智能计算与数字人文研讨会在西南大学隆重开幕。本届会议汇聚了来自全球18个国家与地区的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及研究生,共同分享研究成果、交流学术见解。

26日上午,中希文明互鉴中心科技文明与数字人文研究室主任胡航教授在开幕主持中表示,本次会议是教育技术领域一次高规格、国际化的学术盛会,旨在为全球学者搭建开放协作的交流平台。他指出,在当前全球教育面临数字化转型与包容性挑战的背景下,跨学科、跨文明的对话显得尤为重要。希望通过此次会议,推动教育技术从“工具应用”走向“生态重构”,为构建更加公平、智能、可持续的教育未来贡献集体智慧。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罗生全教授在开幕致辞中,系统阐述了学院在教师教育数智化转型方面的三大实践方向:一是构建“西大合弘”智慧教学平台,夯实教育新基建;二是通过AI驱动的虚拟教研室与智能微格系统,重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三是推动“人机协同、教学相长”的教师教育新生态建设。他强调,学院始终以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与数智素养的“大先生”为己任。


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副主任李发教授代表会议委员会致欢迎辞。他指出,中心致力于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此次论坛正是跨文明对话的一次重要实践,希望青年学者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在主旨报告环节,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Curtis J. Bonk教授以“AI增强的自主学习时代已经到来”为题,探讨人工智能为创建更动态、自主和公平的学习环境所带来的机遇。北京大学的王军教授在报告“从知识共享到智慧共享——以AI为基础设施的人文研究”中,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作为基础架构对人文研究的范式提升路径。浙江大学的李艳教授则基于四项实证研究,系统展示了大学生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行为及其教育启示。

会议期间还设置多场分组报告、圆桌讨论与技术展示,涵盖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学习分析、教育公平、数字人文等多个前沿议题。与会学者围绕智能技术赋能包容性学习、文明互鉴的数字路径等方向开展了深入交流。

会议期间,“期刊编辑面对面”活动精彩开展。来自《文明互鉴》《开放教育研究》《现代远程教育研究》《远程教育杂志》《教师教育学报》《Future in Educational Research》等国内教育领域权威期刊的主编与编辑,为学者们解读论文发表标准、审稿流程及学术前沿动态,搭建起学者与期刊编辑直接沟通的桥梁,促进学术成果传播。

未来,西南大学将继续深化与全球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应对数字时代的全球教育挑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教育科技的力量。



撰稿:周元媛  初审:胡 航 复审:顾静 终审:陈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