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文)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实作训练
(英文)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Practice of IT Curriculum
课程代码:21416201
课程类别:教师教育课程/必修课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
实施方式:理论+实验
课程学时:总学时45学时(理论18学时 实验27学时)
课程学分:总学分2学分(理论1学分 实验1学分)
先修课程: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信息技术教育
选用教材(或实验指导书):
《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技能实训教程》,施英姿主编,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1版
参考书目:
1.《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黄堂红编著,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1版
2.《课堂教学研究》,白智宏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3.《课程与教学》,陈时见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版
4.《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赵伶俐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版
5.《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案例》,游建波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1版
6.《中小学信息技术微格教学教程》,黄宇星,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第1版
二、课程目标
(一)具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1.能够整合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科学等教学知识,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在优化教学和转变学习方式中的作用,依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水平和学习等,进行教学设计,形成合理的教学解决方案,并按照规范撰写教案。【毕业要求3/4/5知识整合/教学能力/技术融合】
2.掌握说课的原理与方法,能够规范地编写说课稿,并按照规范进行说课。【毕业
要求4 教学能力】
3.掌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技术规程和要领;能够按照预先的教学
设计实施教学方案。【毕业要求3/4/5知识整合/教学能力/技术融合】
4.掌握评价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说课与讲课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积极反思教学实践,具备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基本的教学研究,提出完善教学的方法,并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毕业要求3/4 知识整合/教学能力/】
5.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具备全程育人、立体育人的意识与能力,理解学科育人价值,在教育实践中将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进行深度融合,自觉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有机进行育人活动。【毕业要求7综合育人】
6.了解国外信息技术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并尝试将其运用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并及时评估反馈应用效果。【毕业要求9国际视野】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
课程目标 |
支撑的毕业要求 |
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 1 |
知识整合 |
3.2整合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科学等教学知识与信息科学等学 科知识,初步掌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体系。 |
教学能力 |
4.1 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特点,能够理解信息技术课程 标准与内涵,并依此组织教学。 |
4.2 具备信息技术课与创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业评 价、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等基本的教学技能。 |
技术融合 |
5.2 能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学会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初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设计,具有形成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经验。 |
5.3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新动态和理论,培养未来学校 的建设与应用指导能力、未来教育的探究能力。 |
课程目标 2 |
教学能力 |
4.2 具备信息技术课与创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业评 价、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等基本的教学技能。 |
课程目标 3 |
知识整合 |
3.2整合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科学等教学知识与信息科学等学 科知识,初步掌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体系。 |
教学能力 |
4.1 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特点,能够理解信息技术课程 标准与内涵,并依此组织教学。 |
4.2 具备信息技术课与创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业评 价、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等基本的教学技能。 |
技术融合 |
5.2 能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学会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初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设计,具有形成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经验。 |
5.3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新动态和理论,培养未来学校 的建设与应用指导能力、未来教育的探究能力。 |
课程目标 4 |
知识整合 |
3.2整合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科学等教学知识与信息科学等学 科知识,初步掌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体系。 |
|
教学能力 |
4.3 能够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了解学情、备课、上课、评课与教学 反思,形成一定教学经验并以此完善教学。 |
4.4 具备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完成基本的教学研 究,并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
技术融合 |
5.2 能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学会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初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设计,具有形成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经验。 |
5.3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新动态和理论,培养未来学校 的建设与应用指导能力、未来教育的探究能力。 |
课程目标 5 |
综合育人 |
7.1具备全程育人、立体育人的意识与能力。理解学科育人价 值,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 |
7.2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将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进行深度融合,自觉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有机进行育人活动。 |
7.3积极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和引导。 |
课程目标 6 |
国际视野 |
9.3尝试借鉴国外信息技术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 法进行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并及时评估反馈应用效果。 |
三、课程学习内容
(一)课程学习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课程内容 |
实施方式 |
支撑的课程目标 |
学时安排 |
实验一: 备课技术训练 |
教师讲授+分组实验+点评 |
课程目标1、5、6 |
3 |
实验二: 说课与评课技术训练 |
教师讲授+分组实验+点评 |
课程目标2、4、5、6 |
6 |
实验三: 语言技术与组织技术训练 |
教师讲授+分组实验+点评 |
课程目标3、4、5、6 |
3 |
实验四: 导入与结束技术训练 |
教师讲授+分组实验+点评 |
课程目标3、4、5、6 |
6 |
实验五: 提问与讲解技术训练 |
教师讲授+分组实验+点评 |
课程目标3、4、5、6 |
6 |
实验六: 演示与板书技术训练 |
教师讲授+分组实验+点评 |
课程目标3、4、5、6 |
3 |
合计 |
27学时 |
(二)具体内容
实验一备课技术训练
【学习目标】
1.认知类目标:能够说出教学设计的要素,知道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2.过程与方法类目标:通过案例观摩与小组讨论,理解教师教学设计与实作训练的目的、意义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类目标:乐于采用科学方法进行备课;乐于采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自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机进行育人活动。
【学习内容】
1.教学设计的构成要素。
2.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概述。
3.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概述。
4.教案的撰写方法。
重点:教学设计的构成要素、教案的撰写方法。
难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
【实施方式】
理论+实验(教师讲授+分组实验+点评)
【学习要求】
1.理解教学设计的构成要素。
2.能分析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并能阐述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含义。
3.运用科学的方法,规范地编写信息技术课程教案。
【实验要求】
1.实验属性:综合性实验
2.开出要求:必做
3.分组要求:3-4人1组
4.实验准备:①微格教室②小组内课前分配好教学题目,要求每个小组的教学内容必须包含概念、操作、编程和综合活动四种类型;小组内提前完成教案撰写。
5.其他要求:无
实验二 说课与评课技术训练
【学习目标】
1.认知类目标:掌握说课的内容、方法,并能够规范撰写说课稿;初步掌握评课的标准和要领;具备分析教学问题与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类目标:通过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理解说课与评课技术的价值,并通过观摩和示范,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类目标:养成良好地说课规范,乐于评课并主动反思,改善教学。
【学习内容】
1.说课的内容和方法。
2.评课的标准和要领。
重点:说课的内容与方法、评课的标准与要领
难点:说课的方法
【实施方式】
理论+实验(教师讲授+分组实验+点评)
【学习要求】
1.掌握说课的内容与方法,并能够规范撰写说课稿。
2.掌握评课的标准和要领。
3.能够按照规范进行说课和评课。
【实验要求】
1.实验属性:综合性实验
2.开出要求:必做
3.分组要求:3-4人1组
4.实验准备:①微格教室②小组内课前分配好教学题目,要求每个小组的教学内容必须包含概念、操作、编程和综合活动四种类型;小组内提前准备好说课PPT和说课讲稿。
5.其他要求:无
实验三 语言技术与组织技术训练
【学习目标】
1.认知类目标:知道有声语言与有形语言的规范要领,会分析并有意识地加以运用;能够说出组织技术的定义与类型,掌握组织技术的原则与方法,并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合理组织课堂活动。
2.过程与方法类目标:通过案例观摩与小组讨论,理解课堂教学语言技术与组织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并通过观摩和示范,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类目标:主动用不同的有声语言技术高效传达教学信息并形成科学用嗓的意识;主动管理自己的教学体态和表情的意识,形成端庄大方的教学形象;意识到组织技术的重要性,并能够自觉地进行精心设计组织形式。
【学习内容】
1.语言技术的类型与作用。
2.有声语言技术与有形语言技术概述。
3.组织技术的定义、作用及课堂组织的基本原则。
重点:教学口语的语流、词句技术、语气技术;课堂组织技术的定义与类型
难点:教学口语的语气处理和用词用具简洁性与逻辑性;教学体态与表情等技术规范的要领;课程组织的原则
【实施方式】
理论+实验(教师讲授+分组实验+点评)
【学习要求】
1.理解语言技术的类型及其作用。
2.掌握有声语言和有形语言的技术规范和要领。
3.理解课堂组织技术的含义及其作用。
4.掌握课堂组织技术的原则与方法,并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合理组织课堂活动。
【实验要求】
1.实验属性:综合性实验
2.开出要求:必做
3.分组要求:3-4人1组
4.实验准备:①微格教室②每个同学事先做好讲课准备,提交讲课资源和
教案。
5.其他要求:无
实验四 导人与结束技术训练
【学习目标】
1.认知类目标:能够说出导入与结束技术的定义,类型和构成要素,并能够进行恰当的设计和应用,并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导入与结束活动。
2.过程与方法类目标:通过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理解导入与结束技术的价值,并通过观摩和示范,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类目标:意识到导入与结束的重要性,并能够自觉地进行精心设计教学的导入与结束活动。
【学习内容】
1.导入技术概述
2.结束技术概述
重点:导入与结束技术的定义与构成要素
难点:导入与结束技术的设计
【实施方式】
理论+实验(教师讲授+分组实验+点评)
【学习要求】
1.理解导入与结束技术的定义、类型及其构成要素。
2.能设计与应用导入与结束技术,并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导入与结束活动。
【实验要求】
1.实验属性:综合性实验
2.开出要求:必做
3.分组要求:3-4人1组
4.实验准备:①微格教室②每个同学事先做课程导入与结束的设计,提交相关资源和教案。
5.其他要求:无
实验五 提问技术与讲解技术训练
【学习目标】
1.认知类目标:能解释提问和讲解技术的定义与类型,掌握提问技术与讲解技术的原则与方法,合理设计问题与讲解方式,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合理进行讲解。
2.过程与方法类目标:通过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理解提问与讲解技术的价值,并通过观摩和示范,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类目标:能意识到提问与讲解的重要性,并能够自觉地精心设计提问与讲解活动。
【学习内容】
1.提问技术的定义与作用。
2.提问的原则、策略与方法。
3.讲解技术的类型与作用。
4.讲解技术的应用原则。
重点:提问的定义、类型、原则;讲解技术的定义与类型
难点:提问的技巧、讲解技术的应用
【实施方式】
理论+实验(教师讲授+分组实验+点评)
【学习要求】
1.理解提问和讲解技术的定义与类型。
2.掌握提问技术与讲解技术的原则与方法,能合理设计问题与讲解方式,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合理进行讲解。
【实验要求】
1.实验属性:综合性实验
2.开出要求:必做
3.分组要求:3-4人1组
4.实验准备:①微格教室②每个同学事先做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与讲解设计,提交相关资源和教案。
5.其他要求:无
实验六 演示与板书技术训练
【学习目标】
1.认知类目标:能说出演示与板书的类型以及原则,并能够加以运用。
2.过程与方法类目标:通过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理解演示与板书的价值,并通过观摩和示范,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类目标:意识到演示与板书的重要性,并能够自觉地精心设计演示与板书活动。
【学习内容】
1.演示的类型、原则及操作应用技巧。
2.板书的类型、设计原则及应用技巧。
重点:演示与板书的类型与原则
难点:演示与板书的应用技巧
【实施方式】
理论+实验(教师讲授+分组实验+点评)
【学习要求】
1.理解演示与板书的类型及原则。
2.掌握演示与板书应用方法与技巧,能利用信息技术合理进行演示与板书。
【实验要求】
1.实验属性:综合性实验
2.开出要求:必做
3.分组要求:3-4人1组
4.实验准备:①微格教室②每个同学事先做课程教学中的演示与板书设计,提交相关资源和教案。
5.其他要求:无
四、课程考核
课程目标 |
考核内容 |
所属章节 |
占比 |
考核方式 |
评价依据 |
课程目标1 |
教案设计与编写 |
实验1 |
20% |
实训考核 |
教学设计 |
课程目标2 |
说课技能 |
实验2 |
30% |
实训考核 |
说课稿、说课课 件、说课 |
说课课件 |
课程目标3 |
语言技术与组织技术 |
实验3 |
30% |
实训考核 |
说课与讲课 |
导入与结束技术 |
实验4 |
提问与讲解技术 |
实验5 |
演示与板书技术 |
实验6 |
课程目标4 |
说课评价与反思能力 |
实验2 |
10% |
实训考核 |
评课 |
讲课评价与反思能力 |
课程目标5 |
课程考勤、过程性表现 |
实验1-6 |
5% |
过程性考核 |
考勤与过程性表现 |
课程目标6 |
过程性表现 |
实验1-6 |
5% |
过程性考核 |
过程性表现 |
五、成绩评定
1.总成绩
总成绩(100%)=平时成绩(10%)+实作实训成绩(90%)
2.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100%)=课程考勤(50%)+实验过程性表现(50%)(50%)+
(1)课堂考勤(5分):上课出勤情况。
(2)实验过程性表现(5分):课堂讨论与练习的参与度;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对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关注、学习与应用等。
3.实作实训成绩
期末采用考查的方式,考查学生对教学设计规程与要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内容包括撰写一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方案,制作说课,讲课PPT,完成说课、讲课和评课活动。根据学生提交的电子作品以及实作训练表现进行成绩评定。
(1)教案(20分):撰写格式规范,结构完整,符合新课标准理念,知识技能点以及重难点选择合理,内在逻辑清晰,体现新思想,新方法。(见量规)
(2)说课PPT与讲课资源(10分):PPT制作具有教学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符合说课或讲课要求。(见量规)
(3)说课表现(25 分):掌握说课原理与方法,能规范说课。(见量规)
(4)讲课表现(25分):(见量规)
(5)说课与讲课的评价反思(10分):能够清晰规范合理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发现问题,并提出合理解决方法。
各量规如下:
(1)教案设计评价量规
评价项目 |
标准1 |
标准2 |
标准3 |
选题(5分) |
优(4~5分) |
良(2~3分) |
一般(1分) |
选题适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 层次整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
所选课题比较能体现技术的优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所选课题不能体现技术的 优势 |
教学目标 (15分) |
优(4~5分) |
良(2~3分) |
一般(1分) |
目标陈述明确,学习符合目标学 习主题,学习目标针对不同的学 习者 |
对学习目标进行了界定,一 些目标符合学习主题,针对 不同学习者有一些措施 |
学习目标不明确或与学习 主题相关性不大,不能适应 不同学习者的要求 |
学习者特征分析(5分) |
优(4~5分) |
良(2~3分) |
一般(~1分) |
详细列出学生的认知特征、起点水平和情感态度准备情况、信息技术技能等 |
列出部分学生的特征信息 |
信息或表不清楚或缺少许多 |
教学策略选择与活动设计(30分) |
优(24~30分) |
良(15~23分) |
一般(1~14分) |
教学策略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能够成功实现教学目标,符合学习者的特征,活动设计和策略一致,教学活动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活动要求表述清楚 |
教学策略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能够较好实现教学目标,符合学习者的特征,活动要求表述清楚 |
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不能有效落实教学目标或多个目标不能落实,策略和活动不太一致,表述不清楚 |
资源、工具设计(10分) |
优(8~10分) |
良(5~7分) |
一般(1~4分) |
资源能促进教学,发挥必需的作用,综合多种媒体的优势 |
技术运用效果较好,部分环节技术的优势并不明显 |
滥用技术,资源和工具的运 用不恰当,不能发挥必需的 作用 |
评价 (10分) |
优(8~10分) |
良(5~7分) |
一般(1~4分) |
有明确的评价标准,注重形成性 评价,提供了评价工具 |
有比较明确的评价标准,比较注重形成性评价,提供了一些评价工具 |
评价标准不明确,只注重知识的考核,没有提供评价工具 |
|
创新性(10分) |
优(8~10分) |
良(5~7分) |
一般(1~4分) |
教法上有创新,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以及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 |
教法有一定创新性,能激发学生兴趣,既比较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
教法上一般,重在知识传授,很少关注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学习的培养 |
可实施性(5分) |
优(4~5分) |
良(2~3分) |
一般(1分) |
方案简单可实施,对教学环境和技术的要求不高,可复制性较强 |
方案比较简单,对其他教师 有参考性,但其他教师需要 作一些修改才能实施 |
方案对环境和技术的要求 较高,其他教师需要作较大 的改动才能实施 |
规范性 |
优(8~10分) |
良(5~7分) |
一般(1~4分) |
(10分) |
规范,所有环节一致 |
比较规范,缺少一些设计过程,个别环节上有一些 不一致的情况 |
格式比较随意,没有按照教学设计的流程设计,各环节各自独立,不能体现 整体性 |
(2)说课评价量规
项目 |
评价内容 |
等级分数 |
得分 |
A |
B |
C |
教材分析 20% |
说明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
8 |
6 |
4 |
|
说明教学目标、要求及成因 |
7 |
6 |
4 |
教学重、难点及其成因分析 |
5 |
4 |
3 |
教法分析 20% |
阐述教法设计的理论依据和对激发兴趣、建构知识、培养能力、 提高素质等方面的积极意义 |
8 |
6 |
4 |
|
说明实验或现代教育手段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的作用和优 势 |
7 |
6 |
4 |
说明教学反馈、控制与调节的措施及设计思想 |
5 |
4 |
3 |
学法指导 15% |
能恰当分析学生的基础、能力、特点和素质 |
8 |
6 |
4 |
|
说明指导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措施、方法及成因 |
7 |
6 |
4 |
过程分析 35% |
说明课堂引入的方式及其优越性 |
5 |
4 |
3 |
|
重点说明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启发思维、建构知识、培养 能力、提高素质等方面的作用 |
20 |
15 |
10 |
说明教学过程对体现新课程理念,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和意义 |
10 |
8 |
6 |
教师素养 10% |
教态端庄自然,语言简练生动,普通话准确且具有感染力;板 书设计精炼、有条理,辅助教学操作熟练 |
10 |
8 |
6 |
|
满分 |
100分 |
得分 |
|
特色加分 |
教学设计有创新可加1-3分,但总分不得超过100分 |
|
(3)课件评价量规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评价标准 |
权重 |
合计 |
课件内容 |
课件选题 |
选题有价值,具有典型性,突出重点,主次分明,能解决教学 中的重难点问题 |
8 |
|
科学规范 |
内容科学严谨,文字、符号、单位和公式等符合标准,具有一 定的学科领先性 |
5 |
内容编排 |
内容编排逻辑合理,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 |
7 |
资源扩展 |
提供丰富的与课件内容密切相关的多种资源及出处 |
5 |
教学设计 |
学习目标 |
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 |
5 |
|
教学交互 |
提供充分的交互机会并能调动学习者积极性 |
6 |
信息呈现 |
媒体选择恰当,能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
7 |
教学创新 |
界面和内容具有启发性,设计出令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形式,鼓 |
7 |
|
|
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
|
|
练习评价 |
根据教学目标,提供不同层次的课后练习以及合理的反馈信息 |
5 |
制作技术 |
素材质量 |
图片视频清晰,音效质量高,动画生动准确,技术指标高,媒 体格式符合有关技术标准 |
7 |
|
界面设计 |
界面设计简洁,色彩协调,布局合理,美观大方,风格统一 |
7 |
安全可靠 |
课件能正常、可靠运行,各功能按钮能正常工作,没有链接中 断或错误,没有明显的技术故障 |
6 |
通用兼容 |
能顺利安装和卸载,平台通用性强,可移植 |
5 |
操作应用 |
操作使用 |
操作方便,使用简单 |
6 |
|
导航链接 |
导航明确清晰,设计合理 |
5 |
帮助说明 |
对于自主学习型课件,需要有明确清晰的指导说明, |
4 |
教学实用 |
能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实用效果好,通用性强,易推 广,易维护 |
5 |
(4)教学实施评价量规
考核内容 |
得分 |
语言技能评价记录表 |
|
评价项目 |
好 |
中 |
差 |
权重 |
1、普通话规范,字音正确(10分) |
|
|
|
0.10 |
2、语言清晰、平稳、流畅(10分) |
|
|
|
0.20 |
3、语速适中、轻重适宜(10分) |
|
|
|
0.10 |
4、语调抑扬顿挫(10分) |
|
|
|
0.10 |
5、语言简明、生动有趣、通俗易懂(10分) |
|
|
|
0.15 |
6、语言准确,逻辑严密,条理清楚(10分) |
|
|
|
0.15 |
7、正确使用本学科专业名词术语(10分) |
|
|
|
0.05 |
8、语言具有启发性(10分) |
|
|
|
0.05 |
9、没有不恰当的口头禅和废话(10分) |
|
|
|
0.05 |
10、正确使用身态语言,目光、表情、动态恰当(10分) |
|
|
|
0.05 |
导入技能评价记录表 |
|
评价项目 |
好 |
中 |
差 |
权重 |
1、目的明确,能将学生导入课题情景 |
|
|
|
0.20 |
2、导入吸引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10分) |
|
|
|
0.15 |
3、导入的方法很有趣(10分) |
|
|
|
0.15 |
4、导入用的演示效果好(10分) |
|
|
|
0.10 |
5、导入具有启发性、探究性(15分) |
|
|
|
0.10 |
6、导入内容与要研究的概念联系紧密(15分) |
|
|
|
0.10 |
7、教师的教态自然、语言清晰(10分) |
|
|
|
0.05 |
8、导入的时间掌握好(10分) |
|
|
|
0.10 |
9、导入能面向全班学生(10分) |
|
|
|
0.05 |
讲解技能评价记录表 |
|
评价项目 |
好 |
中 |
差 |
权重 |
|
1、讲解传授的知识信息与本课题内容密切联系(10分) |
|
|
|
0.15 |
2、描述、分析概念清楚规范(10分) |
|
|
|
0.10 |
3、能创设情景,激起学生兴趣(10分) |
|
|
|
0.10 |
4、能启发学生思考,培养思维能力(10分) |
|
|
|
0.10 |
5、采用相关例子、类比等变化方法(10分) |
|
|
|
0.10 |
6、讲解内容、方法与学生认知水平相当(10分) |
|
|
|
0.10 |
7、声音清晰,速度适中,有感染力(10分) |
|
|
|
0.10 |
8、讲解用词规范化、科学化(10分) |
|
|
|
0.10 |
9、能与其他技能配合,能与学生呼应(10分)(10分) |
|
|
|
0.10 |
10、注意来自学生的反馈,并及明反应调整 |
|
|
|
0.05 |
结束技能评价记录表 |
|
评价项目 |
好 |
中 |
差 |
权重 |
1、结束环节目的明确,紧扣教材内容(10分) |
|
|
|
0.15 |
2、结束有利于巩固所学的内容(15分) |
|
|
|
0.15 |
3、结束环节及时反馈了教学信息(10分) |
|
|
|
0.15 |
4、结束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15分) |
|
|
|
0.10 |
5、结束安排学生活动(10分) |
|
|
|
0.10 |
6、教师语言清晰、简明生明(10分) |
|
|
|
0.05 |
7、结束布置的作业及活动面向全体学生(10分) |
|
|
|
0.10 |
8、结束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且余味无穷。(10分) |
|
|
|
0.10 |
9、结束环节时间掌握好(10分) |
|
|
|
0.10 |
板书技能评价记录表 |
|
评价项目 |
好 |
中 |
差 |
权重 |
1、板书设计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结构合理(15分) |
|
|
|
0.20 |
2、板书有条理、简洁(15分) |
|
|
|
0.15 |
3、文字书写规范(15分) |
|
|
|
0.15 |
4、板书大小适当,便于观看(10分) |
|
|
|
0.15 |
5、板书配合讲解,富有表达力(15分) |
|
|
|
0.10 |
6、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15分) |
|
|
|
0.15 |
7、应用强化手段,突出重点(彩笔、加强符号等)(15分) |
|
|
|
0.10 |
提问技能评价记录表 |
|
评价项目 |
好 |
中 |
差 |
权重 |
1、提问的主题明确,与课题内容联系紧密(10分) |
|
|
|
0.15 |
2、问题的难易程度适合学生认知水平(10分) |
|
|
|
0.15 |
3、提问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10分) |
|
|
|
0.10 |
4、提问有层次,循序渐进(10分) |
|
|
|
0.10 |
5、提问能复习旧知识,引出新课题(10分) |
|
|
|
0.10 |
6、提问能把握时机,促进学生思考(10分) |
|
|
|
0.10 |
7、提问后稍有停顿,给予思考时间(10分) |
|
|
|
0.05 |
8、对学生的回答善于应变及引导(10分) |
|
|
|
0.10 |
9、能适当启发提示,点拨思维(10分) |
|
|
|
0.10 |
|
10、提问能得到反馈信息,促进师生交流(10分) |
|
|
|
0.05 |
组织教学技能评价记录表 |
|
评价项目 |
好 |
中 |
差 |
权重 |
1、语言恰当,要求明确,控制教学效果好(10分) |
|
|
|
0.15 |
2、组织引导方法得当(10分) |
|
|
|
0.15 |
3、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状态(10分) |
|
|
|
0.15 |
4、及时运用反馈,调整教学效果好(10分) |
|
|
|
0.10 |
5、控制教学进度,时间掌握好(10分) |
|
|
|
0.10 |
6、组织管理中体现尊重学生(10分) |
|
|
|
0.10 |
7、组织教学的方式灵活多样(10分) |
|
|
|
0.10 |
8、面对各种情况,善于应变(10分) |
|
|
|
0.05 |
9、处理少数和多数、个别和一般学生的策略方法得当(10分) |
|
|
|
0.05 |
10、教学进程自然,师生相互合作好(10分) |
|
|
|
0.05 |
演示技能评价记录表 |
|
评价项目 |
好 |
中 |
差 |
权重 |
1、演示的目的性与本课题内容密切结合(10分) |
|
|
|
0.1 |
2、演示现象明显,能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10分) |
|
|
|
0.2 |
3、演示能启发学生思维(10分) |
|
|
|
0.15 |
4、操作演示动作规范(10分) |
|
|
|
0.1 |
5、演示程序清楚,关键步骤能重复和强调(10分) |
|
|
|
0.1 |
6、演示与讲解等其他技能结合好(10分) |
|
|
|
0.15 |
7、演示开始时能将环境(硬软件)交待清楚(10分) |
|
|
|
0.05 |
8、实验仪器装置或硬软件环境简单易操作(10分) |
|
|
|
0.05 |
9、演示能确保安全可靠,成功率高(10分) |
|
|
|
0.05 |
10、对演示结果能实事求是地解释(10分) |
|
|
|
0.05 |
六、其它说明
(一)课程资源
1.西南大学师元网络课程学习平台
2.中国MOOC大学:信息技术教学法,南京师范大学
3.爱课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杭州师范大学
课程配套资源为西南大学师元网络课程学习平台《信息技术教育学》,课后学生还可以利用中国慕课大学和爱课程网站上的《信息技术教学法》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两门课来进行自主学习。
(二)其他:
1.制定依据:
(1)依据2018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培养方案制定。
(2)本大纲参考并借鉴“双一流”院校同类课程的实验项目如下: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技术系,《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具体参考实验项目有:
实验项目3课堂教学方法
实验项目4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法
实验项目5信息技术教师发展
(3)实验课程第一学时原则上应安排为实验安全教育,以便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使实验项目能支撑课程目标的达成。
2.执行对象:从2019级学生开始执行
3.参与人:钟晓燕、李倩、邓晖
4.执笔人:钟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