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勇毅前行,大胆创新,学院师生热议全国两会
发布时间: 2023-03-09 09:04:23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3月,在举国瞩目中迎来了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召开。广大青年学子积极关注两会动态,学习两会精神,畅谈美好未来,砥砺奋发,奋力书写百年新篇章。为深入理解两会内涵,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师生展开了热议。

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研究生段晨煜: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新的竞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那么高等教育如何通过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呢?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各国高等教育改革,在一定意义上是用创新激发更大活力的改革。新时代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需要进行多主体、多学科、多层次的融合式创新,包括育人融合创新、科研融合创新、学科融合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培养人才,根本要依靠教育。”育人的效果决定学科和大学的生命力。通过育人融合创新追求一流育人质量,需要把握因材施教的原则:本科教育要注重让学生获得开展融合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基础;研究生教育则应加强学术训练,培养其原始创新能力,引导和推动他们投身科研融合创新活动。科研融合创新的核心是围绕重大科学问题、聚焦前沿核心技术进行创新,组建集中攻关平台进而形成协同合力。学科融合创新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仅强调“破”,更重在“立”。要立足于高校的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把握学科前沿发展趋势,促进新兴学科的形成,引领学科领域创新。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研究生潘悦:2000年,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现行立法法;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对立法法作了第一次修正;今年,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作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草案)》(下文简称《立法法》)的说明。那么您觉得本次《立法法》的修正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立法是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的过程,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要政治活动。本次《立法法》的修正内容聚焦于完善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明确合宪性审查相关要求,完善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相衔接、相统一的制度机制等内容。此次修正既是立法法顺应新时代的需要,也是加强党对立法工作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立法法》修正草案蕴含的“党对立法工作的全面领导”“合宪性审查”“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相统一”等丰富的法治元素,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立法工作、完善我国现行法律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法律的权威源自民众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可以说,此次修正既是观察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果的窗口,也是一堂生动的“普法公开课”。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围绕《立法法》修正依法履职、积极建言,“两会时间”的法律进行时传递的法治信心,必将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

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研究生陈印:2023年是全国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二十大后的首个“两会”更是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艰巨使命。伴随我国发展站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我国也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所以坚持稳中求进,努力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向好,成为“两会”报告向市场传递的重要信号。您觉得今年“两会”报告为我们传递了哪些市场经济方面的启示呢?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历年来,全国“两会”及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委员指出:“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高质量发展需要一定的增速。要尽快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所以,基于我国的现实情况以及未来发展的合理预测,党和国家制定了2023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其中主要包含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等,集中展现了党和国家对“量”的追求,对“质”的坚持。做好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我们必须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团结奋斗,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中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2023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作为高校学子,我们更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积极进取,大胆创新,脚踏实地,敢于担当。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让我们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供稿:段晨煜、潘悦、陈印初审:董小玉,复审:顾静,终审:陈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