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上游新闻》2021年5月31日
5月29日至30日,2021年教师教育学术年会暨新时代教师教育理论创新圆桌论坛在西南大学顺利召开,来自国内教师教育理论研究及学科实践专家学者、校内教师教育、学科教育专业全体师生齐聚一堂,专题研讨新时代教师教育学科前沿理论与学科教育实践等问题。
会议邀请专家包括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民委原副部长级专职委员管培俊,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教授,南京大学操太圣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浙江师范大学胡美馨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郑长龙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侯桂红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王大明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卿素兰副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艺术高等研究院院长顾平教授等,西南大学副校长陈时见、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郑家福、院长陈恩伦出席会议。本次论坛由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和《教师教育学报》承办,论坛采取线上线下混合直播的方式,峰值最高时近万人在线观看。
陈时见副校长首先进行会议开幕致辞,他向与会嘉宾介绍了西南大学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与方向,并希望此次论坛能够凝聚各位专家的智慧,形成一场精彩纷呈的思想盛宴,为推动中国教师教育理论体系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管培俊副会长作主题报告《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怎样铸成》,他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三个问题出发,并围绕“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这一主题深入探讨。他指出必须深刻理解把握好教师和高质量教师队伍的标准要求,必须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出发,必须努力提升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必须重视师范教育,适应五育并举的育人要求,全面提升教师师德水平和育人能力。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教授作题为《教育课程组织形态与教学方式》的报告,对未来教师与课程教学的解释框架、解释方案、三大议题和三大任务进行阐述,强调促进学习的课程观、教学观与评价观,并以教学方法作具体说
明。
南京大学操太圣教授作了《时代变迁与教师教育理论的新焦点》的研究报告,他谈到在研究教师教育理论建构的焦点中,应强调强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凸显成人之美的专业伦理,探讨与人工智能的相处之道,扮演复杂时代教学的领导。
东北师范大学的郑太龙教授作题为《学科教师教育的新挑战》的报告,他针对当前985院校的学科博士涌向教师高端市场的这一现象,提出“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在常态课堂教学中成为可能”这一构想,并提出拔尖创新型教师——“师王”的培养目标。
大会设置了两个分会场,以学科教学为主题进行分论坛交流讨论。
在分论坛一中,胡美馨教授分别从RICH的理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成效和问题与展望四个方面对RICH理念下的英语师范人才培养改革进行探究。卿素兰副研究员从名师成长:思考与探索的视角出发,提出名师的关键素养是要具备洞察力,成就动机,快速学习能力、强大的适应能力、迭代创新能力及情商六个方面的能力。王荣生教授对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培训课程标准进行研究,认为语文教师当前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做好大班额语文课堂教学,以实施“新课程”为本设计目标框架,择取主要事项勾勒核心能力、目标体系,按照优秀标准建立可检测的能力指标。顾平教授从艺术何为、何为艺术、艺术于人的意义、如何受惠于艺术四个方面,解读艺术对于生活大众的意义。袁从秀教授以以党的光辉历程、革命历程、方针路线三个主题凝练了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党史教育,指出中学历史课堂要展现党的光辉历程。邓磊副教授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融合发展模式建构进行研究,提出在融合发展理念下,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评价体制进行全面改革的构思。
在分论坛二中,王大明教授通过数据分析,以及科学史的内涵解读,阐明了文理科贯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李远蓉教授强调教师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将学科的真、善、美外显化。张正严教授认为科学教育是科技界和教育界的共同责任,强调科学家也应参与到中小学科学教育政策的制定之中,周琴教授基于数智时代的时代背景分析了教师数智融合素养的重要性,并从加强教师认同感、推进教师教学改革、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三方面提出教师数智融合素养提升的实践向度。胡航副教授从“点”“联结”“结构”“变换”四个角度阐释了深度学习的研究范式。教师教育学院院长陈恩伦教授总结发言指出,学院要形成“学术论坛惯例”,体现学术性,倡导教师教育发展的学术风气。通过直接接触前沿专家论坛,跨学科探讨课程改革,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式,为学
院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30日,论坛举行了硕博论坛发言,研究生们从数字时代艺术教育的跨媒介转向及路径探讨、我国幼儿教师师德政策的回顾与展望、中学化学教师教学能力表现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科学资本与高中生物理选科的关联性调查研究、ACT-R理论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近二十年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的热点等主题汇报总结了自己的学习研究进展。
整个会议围绕培养拔尖创新型教师队伍、教师教育建设方向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为教师教育建设理论发展提供平台,促进同行交流。以期为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